中国足球青训:家长的过度参与与孩子的自主性缺失
来源:雨燕直播直播网
中国足球的青训,就像一锅煮得过火的汤,热气腾腾,却缺乏鲜美的滋味。多年来,我们习惯了将失败归咎于教练水平、比赛机会不足,却忽略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:家长的角色错位。
前国脚杨旭近日的言论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。他直指中国青训的顽疾:家长过度参与,窒息了孩子的成长空间。这种现象并非个例,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国足球青训的生态系统中。
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球场上充斥着焦虑的家长身影。孩子迟到,家长忙着道歉;装备遗漏,家长再次承担责任。比赛间隙,家长们化身临场指挥,喋喋不休地向孩子传授“战术”,却忽略了孩子自身对比赛的理解和判断。这与日本青训体系形成鲜明对比。在那里,孩子们独自应对训练和比赛的方方面面,家长则默默在后方给予支持,而非直接干预。
这种差异并非源于文化差异那么简单,而是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。中国式的“保姆式”教育,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阻碍了他们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养成。在竞技体育的残酷赛场上,这种缺乏独立性和抗压能力的球员,如同温室里的花朵,经不起风雨的考验。
培养“狼性”球员,并非要将孩子塑造成冷酷无情的机器,而是要激发他们内在的竞争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。这种精神并非天生的,而是需要后天培养。而这种培养,需要家长从“控制者”的角色中抽离出来,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。
日本青训体系的成功,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。其核心在于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,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。这并非意味着完全放任不管,而是要适度引导,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意识,让他们在挫折中不断磨练意志,最终成为真正的强者。
改变需要从自身做起。家长需要转变观念,从过度保护走向适度引导,让孩子在挑战中学习成长。教练员也需要提升自身水平,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训练,为孩子们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。只有这样,中国足球的青训才能摆脱困境,焕发出新的生机,才能在世界足坛占据一席之地。 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改变,而改变的起点,或许正是从家长放下手机,不再替孩子道歉的那一刻开始。